一、千年文明孕育富饶的“天光水色”
新运河、老运河、太浦河、 塘河,四条河流在平望汇集,历史上著名的“莺湖八景”疏密自在,点缀其间,“天光水色”让平望成为运河沿线靓丽的一景,闪耀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平望,位于江浙沪中心,为长三角腹地。多年来的考古发掘,在吴江境内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遗址,其中有平望龙南村、袁家埭、唐家湖构成的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遗址群,可以确定平望人在这片土地上已经生活了6000多年了。西汉建平年间,一位谏议大夫隐居长兴梓山之东,隐居之地名平望乡,这是“平望”一名的最早出现。西晋永嘉年间,振威将军陆晔因参与讨伐江州刺史华轶有功,被封为“平望亭侯”。南朝泰豫元年(472),江简珪被册封为皇后,母亲王氏被追封为“平望乡君”。通都大邑,百货辏集,“平望”二字让人刮目相看。
东临上海,南接浙江,北傍苏州城区,西滨太湖,平望位于江南要冲。西晋太康年间,殷康开凿荻塘,从平望安德桥下起直通湖州,唐贞元八年(792)于疏浚,更名塘。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开江南运河,从京口(今镇江)经平望直达杭州。唐元和年间,范传正沿于 修筑的塘堤开“平望官河”,即今平望古运河。宋天圣元年(102 3),修自吴江向南至嘉兴百余里塘路。大运河经过平望莺脰湖流向杭州有了3 条航线。一是南塘河,即土塘,也称为前溪。往东南经盛泽黄家溪,至麻溪出口,然后去浙江王江泾、嘉兴,再至杭州,这是大运河的正线。而又有两条复线:一条是自平望莺脰湖西南竺光桥(亦名浙江桥)起,名为烂溪塘(亦名烂溪),流至杭州;另一条即为西塘河(即荻塘,又名 塘),流至浙江南浔、湖州市区,然后通向杭州。
【夜色平望/朱宏】
从松陵至平望的古运河,称为北塘河,即官塘。平望镇中有192 5 年疏浚的市河,古称后溪,南受莺脰湖水,北流入东溪河,经长老桥东流入大运河。以莺脰湖为中心,东南西北可见5 条河流:南塘河(土塘、前溪)、西塘河(荻塘/塘)、北塘河(官塘)、烂溪塘(烂溪)、市河(后溪)如五条水龙缠着平望镇。
平望水路发达,是控扼沪苏嘉湖之要道。唐开元年间设置平望驿。有了驿亭之后,民居稍集,南来北往的行商之人、游历之人开始有了憩息之所。北宋时期,平望地域不大,却是大商巨船停泊和各类货物云集之所。南宋虽然偏安,但平望因地处三辅要冲而愈加显得重要,朝廷“诏以重臣镇之,愈加葺治”。宋绍兴三年(1133),朝廷在安德桥北堍城隍庙西,即古殊胜寺址之上建立巡检司。
【四河汇集/刘水】
平望巡检司辖吴江县十八都、二十都、二十一都、二十二都和二十四都,相当于现在的平望镇及其周边乡镇部分区域。
进入元朝,平望驿扩大规模,分置水、马两站,水站设在安德桥南,有船3 0只;马站设在通安桥西,有马50匹。设巡检司1名。元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部筑城于平望下塘,周3里, 东旱门,南北西三门水陆并通。明因袭元制,设巡检1员。洪武二年(1369),巡检王信重建司署。
【缘来平望、民俗情浓/曹自萍】
老城隍庙的文艺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平望的水系又有新的发展。1958年11月开凿太浦河,第一期工程至19 60 年4月结束,为太湖流域骨干工程之一。至1970年,航道部门为缩短航线,于平望镇西开凿新运河,取道烂溪塘至江浙二省交界处的鸭子坝,直趋杭州,自此京杭大运河主航线不再经嘉兴。在“九五”航道改造期间,交通部从运输功能方面考虑后,将烂溪塘划归京杭大运河,平望至乌镇穿越盛泽新城区为烂溪塘。頔塘、京杭运河和太浦河在平望融汇,长湖申线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水运通道,被誉为“中国小莱茵河”。如今,新运河、老运河、太浦河、頔塘河四河汇集于平望,成就了大运河苏州段具有独特水文禀赋的运河一景。
太浦河平望大桥
【巨舶云集太浦河/徐江华】
新运河
【大运河成就莺湖文化/狄艮炜】
二、“莺湖八景”曾让多少文人雅士乐不思蜀
平望因水得名。在平望,南北贯通的是穿越千年的京杭大运河,东西串联的是西抵太湖、东入浦江的太浦河。这两条大河,都是由人工开挖的,兜兜转转在平望见证着时代变迁。“一望皆平”的平望得益于水,说起平望,绕不开的是那烟波浩渺、水色接天的莺脰湖。
“极目烟波天四围,莺湖正值早莺飞”,莺脰湖,相传是吴越春秋时范蠡所游的五湖之一,以其形似莺的脰(脖子)而得名。莺脰湖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被称为“太湖之亚”。据史书记载,明清时期曾有“莺湖八景”之绝胜,分别为:平波夜月,殊胜晓钟,远帆归浦,驿楼览胜,烂溪野店,荻塘柳影,桑磬渔舍,元真仙迹。这八景,构成了莺脰湖旖旎的风光和平望镇历史文化的底蕴,引来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流连歌咏。湖中有一个小岛,叫平波台,据载,是道人周妙圆在明天启六年(1626)修建的。以前,拜佛烧香的船只凡是经莺脰湖的,大多要上此台来进香。清代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对此有生动的描写。《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名士大宴莺脰湖 侠客虚设人头会》中这样写道:“两只船上点起五六十盏羊角灯,映着月色湖光,照耀如同白日,一派乐声大作,在空阔处更觉得响亮,声闻十余里。两边岸上的人,望若神仙,谁人不羡?”清代诗人查慎行——武侠大师金庸先生的祖先,慕名到平望,因陶醉于莺湖的湖光山色,挥毫创作了《临江仙》一词。“屈指邮亭刚第一,眼中长路三千。南风吹梦到江天。故乡桑苎外,无此好山川。”他在词中对莺湖和平望极尽溢美之词。
颜真卿“登桥试长望,望极与天平”的诗句让安德桥名垂千秋,张志和平望升仙的传说,让莺脰湖扑朔迷离。陆龟蒙养鸭处引起多少人的遐想,陆羽经平望驿让多少人羡慕。吴越王自杭州乘船“赴京朝宋”,过平望时“风静度长川,清吟倚画船”。苏舜钦在平望与朋友联舟夜话,“邂逅通夕语,弭棹水中央”。后来者范成大、杨万里、萨都剌、姚广孝、王世贞、汤显祖、钱谦益、尤侗、朱彝尊等, 经平望时均吟出佳句。张士诚筑平望城、杨芷胜墩抗倭寇、沈氏屯船烂溪抗清兵、况钟平望缉私斗顽敌、暴式昭莺湖巡检成廉吏、叶继武建社古风庄、太虚出家小九华……讲述的都是气势澎湃故事。
乾隆《震泽县志》记载:宋元间,两岸邸肆间列,以便行旅。明初,居民千百家,百货贸易如小邑然。自弘治迄今,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千艘万舸,远近毕集,俗以“小枫桥”称之。
清朝时,民众休养生息,平望居民增加到2万多户,百货俱备,大米、大麦、小麦、大豆、小豆、芝麻6 种粮食都丰收。清朝两位皇帝,南巡至平望都留下了诗。康熙皇帝在康熙二十八年(16 89)二月第二次南巡时路过平望,平望以5 00 艘画舫相迎。康熙很兴奋,作《入平望》诗,描绘了当时的情景:“锦缆无劳列画艭,轻桡自爱倚船窗。勤民不惮舟行远,早又观风向浙江。”乾隆皇帝在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十三日出发第一次南巡,经平望莺脰湖,作《莺脰湖词》和《平望》诗。其中一首《莺脰湖词》曰:“极目烟波天四围,莺湖正值早莺飞。渔人贾客皆欢喜,帆饱还兼春水肥。……”
平望莺脰湖南桑磐村有金城王庙,庙内有红豆、金橘、牡丹。1932年秋,红豆树开花。1933年春,平望人陆飏作《红豆吟》并征和诗,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作《和陆飏红豆吟》,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頔塘与安德桥(张开钢摄)
三、四河元素融入城市建设,绘就新版“运河繁华图”
“从水路到驿道,再有318国道、52 4国道等公路干线穿镇而过,平望一直就是以交通和区位优势立足的城镇。”平望镇党委书记戴丹谈起平望,总是满含着感情。不同的历史阶段,平望给人们留下了不同的历史印记。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平望正精心规划、精细打磨,擦亮“平望·四河汇集”名片,续写大运河最精彩的故事,提升吴江运河文化标识度。运河文化旅游景区以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以“京杭大集”项目为母体,导入更多小而精、精而美的场景,保留运河历史街区的原真性、延续性,融入群众生活的便利性、安全性,让人情味更浓、烟火气更足;运浦湾片区紧盯差异性和特色性,串珠成链推进运浦灯塔、运浦学院等标志性项目建设,打造太浦河畔十里风光秀带,用大手笔勾画大场景,用大场景引来大流量,因地制宜实现古与今的完美交融。在立足新老共生、两片联动的同时,兼顾江南韵、小镇味、现代风,打造更多“外面看上去历史2500 年、里面走进去体验2 035 年”的传世精品,在时空碰撞、交相辉映中打造展示平望的“最美窗口”。将四河元素、运河文化融入经济发展、城镇建设、民生服务全领域,描绘现代版“运河繁华图”。
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曾在《城市规划》中指出:“平望是大运河沿线历史城镇中,传统运河空间尺度保存最好,城镇与运河空间联系最为密切的一座。”平望,四河汇集,让人们情趣在坦荡中飘逸,灵感在柔和里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