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 

一、名冠古今的吴中胜景

  石湖,以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遗迹著称,为国家4 A级风景区,是太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13 个景区之一。南北长4. 5千米,东西宽2千米,周长约10 千米,水域面积2.56平方千米。曾因围湖造田,面积缩至原来的1/6,1986年始筑堤 以退田还湖,至1988年恢复全部水面。石湖湖面分为东石湖、西石湖和南石湖, 有石堤、吴堤、越堤、杨堤和范堤横卧湖面。石湖西面是重峦叠嶂、林木葱郁的上方山、吴山、七子山等。范公祠、楞伽寺塔、石佛寺、顾野王墓、申时行墓、行春桥、越城桥、渔庄、越城遗址等散布湖山之间。风光秀丽的山水自然景观与历史深厚的人文景观交融。石湖,让人流连忘返。

  

  

  【石湖情深/罗明中】

  石湖五堤的命名涵括了丰富的自然历史内容。

  石堤,因湖得名,北起海棠春晓,南与吴堤相连,是西石湖与南石湖的分界线。北部有“七星伴月”建筑组群,从空中俯视,呈北斗七星状,此处视野开阔, 是观测天象的佳处。 

  吴堤、越堤皆因纪念吴越文化而名。吴堤位于石湖西侧的自然湖岸,南端和石堤相连,北端对上方山森林公园,接近上方山东北茶磨屿的吴城遗址。越堤为东、西石湖的分界线,在石湖中部,北起游船码头,南至蠡岛。堤南有石堤卧波;北则通往越城遗址、渔庄,更可见行春、越城双桥。中部桃花岛上的主景“仙居阁”是品茗赏景佳处,有联“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石湖新家/蒋琤】

  杨堤,为纪念隋朝杨素(?—606)迁姑苏城至上方山下建“新郭”而名。北起游船码头,南至梅圃溪堂。有景点“层台清晓”“海棠春晓”“梅圃溪堂”。堤东侧保留了原生态河流,堤南端可见国内罕见的三岔桥。因新郭距姑苏台不远,杨素改城名为“苏州”——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苏州”之名。杨素之所以驻军石湖上方山,即因其平定南方之乱时倚重水运投送兵力、物资,行军打仗,石湖宽广的水面正合船只排布、停泊。而后,杨素并未止步于苏州,在疏浚、拓宽、开挖向南的河道之后,他又率领大军一路杀向浙、闽、粤,彻底平定了南方,巩固了隋的统治。杨素对于河道的利用可视为其后隋炀帝开挖贯通大运河之先声。

  范堤,为纪念石湖居士范成大而名。南起南大门,北端与石堤相连。堤上铜塑“四贤游湖”展现了南宋“中兴四诗人”范成大、杨万里、陆游、尤袤游览石湖的情形,“吴越潮音”则表现了历史上吴越争霸的战争场景。

  除五堤,石湖北端还有两座著名的桥——行春桥、越城桥,它们皆东西走向,相距数十米,联袂立于石湖北端,远望如长虹卧波。西侧的行春桥贴水而建,全长54米,桥面宽广,桥体平缓,略呈微弧形。始建年代不详,只确知重修于南宋淳熙年间。据说初建时为18孔石桥,而后历代均有毁损,明时改为了九孔,现在的行春桥重建于1957年,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东面的越城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长33.2米, 跨越来溪,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因桥东有越王勾践攻打吴国时屯兵建城的遗迹而得名,桥柱镌有联句,北面是“碧草平湖,青山一画;波光万顷,月色千秋”,南面是“一堤杨柳影接行,十里荷花香连水”。19 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立于行春桥或越城桥上向南望,“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渔舟,闲闲鸥鸟”(计成《园冶》)尽收眼底,令人流连赞叹。


二、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历史厚重

  清人沈朝初有《忆江南》词:“苏州好,串月看长桥。桥畔重重湖面阔,月光片片桂轮高。此夜爱吹箫。”记的便是苏州农历八月十八日夜“石湖串月”之景。“游石湖,看串月”是苏州一大风俗,由来已久。串月之景与月下楞伽山巅的塔影相映,格外美丽。

  漫步石湖山水间,目接耳闻,无不令人怡然自适,很难想象此处在2500多年前曾是充满血腥的争霸之地。如今,争夺杀伐之声消隐于历史深处,这里有的是秀丽清幽之景与融融泄泄之情。而石湖周边一些重要的人文景观,也给此处添加了情韵。

  上方山,又称楞伽山。楞伽寺塔,在石湖西岸上方山巅,俗名上方塔。塔始建于隋大业四年(608),重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虽经历代多次修缮, 但基本结构仍为宋时所建,保持着原有的风格。楞伽寺塔是楼阁式仿木砖塔,八面七级,高28米。塔下楞伽寺内尚存明崇祯七年(1634)所刻《重修上方塔碑记》,记载了修塔的经过。该塔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范成大祠,在茶磨屿东麓、行春桥西,明正德年间御史卢雍所建,后毁。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年间重建。19 85年大修。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祠内保存的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手迹碑刻,系建祠时的原物。范成大(1126 — 1193),字致能,一字幼元,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是他在淳熙十三年(118 6)退居石湖时所写,描绘四季田园风光的同时也描写了农人劳作的辛苦,是陶渊明之后的田园诗典范。

顾野王墓,坐落于石湖西南岸,现在苏州市职业大学内,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墓上有清嘉庆八年(18 03)“陈黄门侍郎顾公之墓”石碣。碣旁斜卧着长约6米的巨石,传为陨石,当地农人称顾野王墓为“落星坟”。顾野王(519 — 581),字希冯,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朝梁陈时的文字训诂学家,曾任国子博士、黄门侍郎、光禄卿等职。死后被陈后主追赠为右卫将军。著作有《玉篇》三十卷、《舆地志》三十卷、《符瑞图》十卷和《分野枢要》《续洞冥记》《玄象表》等。《玉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

申时行墓,在上方山东麓。申时行(15 35 —1614),明万历年间,曾任内阁首辅,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属苏州)人。其墓占地百亩以上,现尚存墓穴及神道碑亭、享堂及8块高丈余的石碑等。申时行墓规模之大,在江南一带非常罕见,亦是苏州历代陵墓保存较完整者。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昔日争霸战场,今朝圆融乐土

  在大运河传唱几千年不倦的乐曲中,石湖是一段小小的插曲,既融于南北的奔流,又展开东西的篇章——在太湖与运河的连接中,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其中的五堤,是空间的区隔,更是时间、文化的联结,联结太湖、运河、古城、江南,联结历史、现实、未来,贯通南北东西,通达大江大海,涵容日月星辰。

   

  【人间仙境/朱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