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 
俞樾挥毫书诗碑
时间:2024-10-23 访问量:
     寒山寺因唐诗《枫桥夜泊》名声大震,大受追捧。这首诗也被刻成诗碑,立于寒山寺内。虽然历经沧桑,屡遭兵乱火灾,但是,寒山寺总是被人们念念不忘,寺庙屡毁屡建。据史料记载,从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惨遭劫难,不过,事后总能得到神助,屡废屡兴,生生不息。
     清朝咸丰十年(1860),寒山寺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到了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时任江苏巡抚的陈夔龙重修寒山寺,铸钟建屋以存古迹。陈夔龙是一位有文化、有见识的晚清大臣,有感于千年古寺的沧桑变迁,古诗碑不存实在可惜,所以,就请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大学者俞樾,手书《枫桥夜泊》,刻碑铭石。
     俞樾(1821—1907),字荫甫,晚号曲园,是浙江德清人。俞樾是晚清著名学者,名气响当当,章太炎、吴昌硕都是他的学生,而他的老师是曾国藩。俞樾不是苏州人,但他喜欢苏州,中年移家苏州,在马医科构筑寓所,名“曲园”。曲园虽小却有亭台楼阁、山水花木,而且曲折回环、曲径通幽。在曲园,俞樾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春在堂”,为什么?说来有点神奇。
     道光三十年(1850),俞樾考中进士。而在此前的复试中,他的表现尤为出色。礼部以“淡烟疏雨落花天”命为诗题。许多考生在笔下抒发落花天的落寞和惆怅,但俞樾却别具一格,从落花里看到了春天的延续,写下了“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的句子,巧妙地摆脱“落花悲伤”的思维定式。巧了,主考官正好是清朝名臣曾国藩。曾国藩对俞樾的答诗十分欣赏,认为俞樾吟咏落花但无衰飒之意,很有见识。俞樾对曾国藩的赏识知遇之恩十分感激,于是把书房命名为“春在堂”。170多年过去,现在回看,“花落春仍在”意味深长,简直就是一种神预测。
     众所周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开始了被西方列强欺侮的历史。而“花落春仍在”预言中国文化不会衰败,儒家文化的生命力犹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考验,生命力特别强盛。可以说,俞樾对中国、对中国文化特别有信心。
     考中进士,就步入官场了。不过,俞樾毕竟是书生,不善应对,不会做官。当了一任河南学政便被御史弹劾,很快就被官场淘汰了,削职归田。坏事变好事。离开官场,俞樾专心从事学术研究,辛勤笔耕40余年,著有500卷学术巨著《春在堂全集》。俞樾和李鸿章是同年考中进士的,都称曾国藩为老师。据说,曾国藩对于这两位得意门生的评价是:“李鸿章拼命做官,俞樾拼命著书。”
     光绪三十二年(1906),晚清名臣陈夔龙重修寒山寺,请德高望重的名士俞樾手书诗碑《枫桥夜泊》。这时候,俞樾已经高龄86岁了,但他接到邀请后,很高兴。挥毫书写,挥洒淋漓,一气呵成。老先生平日书写多用篆隶,而写《枫桥夜泊》则用行楷书,笔意浑圆,章法稳重,古朴端厚。非常可惜的是,这位耄耋老人在写完诗碑后的几个月,便驾鹤西去了。《枫桥夜泊》诗碑可以说是曲园老人的绝笔,特别珍贵。
     俞樾挥毫书写的诗碑,如今成为寒山寺的镇寺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