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 
姚贵捐建彩云桥
时间:2024-10-24 访问量:
     横塘驿亭旁有一座三孔石拱桥,叫“彩云桥”。她原先并不在这个位置,而是在横塘老镇北街梢,东西向横跨大运河,最早是座单孔石拱桥,后来经过重建、移建,才变成现在的模样。
     根据反映横塘地区历史文化的明代《横溪录》记载:“彩云桥,去普福桥数武而北,独危峻,跨彩云港,故名。”原来,她是因位于大运河和彩云港交叉口而得名的。这彩云港是大运河西侧的一条河流,后来因淤塞和大运河拓宽而消失了。
     那这座桥是谁造的呢?《横溪录》转引《苏志》说,彩云桥于“洪武中,姚贵捐千金成之”。
     姚贵又是什么人?地方志上对他的介绍很简单,说他字道贵,喜欢修心炼身,生活却十分简朴,连酒也不喝,肉也不吃,想来是赚到一点钱就存起来的那种人。当时彩云桥还没造,百姓要在彩云港那里过运河很困难,要么借船摆渡,要么去兜圈子。可摆渡有摆渡的风险,比如冬天水面上温度很低,冻得人瑟瑟发抖,弄不好要得关节炎。更危险的是,要是暴风雨来袭,那就还有翻船丢命的可能。
     姚贵发现这个情况后,决心在彩云港口运河上造一座桥,方便过往行人。可找造桥老板一打听,这么宽的河面上造桥,大约要花费一千两银子。当时一个县老爷全年的俸禄也就四十五两银子,这座桥的造价要相当于一个县老爷二十二年多的俸禄,绝对是一笔巨款了。
     那时姚贵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父母已经去世,给他留了点家产。他说服妻子,把所有的现金都拿出来,还卖掉了圈养的所有猪羊,一共凑到了九百五十两银子。还差五十两怎么办?他就到几家有点钱的亲戚家去借。亲戚们都以为他疯了,以各种理由婉拒了他的请求。可姚贵并没有气馁,继续跑亲戚,还去找朋友,最后踏破铁鞋、磨破嘴皮,终于感动了一位造酒的朋友,借给了他五十两银子。姚贵拿着钱找到造桥老板,请他马上启动造桥工程。造桥老板觉得姚贵一心为公,很感动,不但立即设计方案、采购建材、组织施工,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了任务,而且当决算数字超过一千两银子时,他免掉了超支的部分。
     当地百姓也感恩戴德,想把这座桥称为“姚家桥”或“道贵桥”。姚贵听到这个消息后连连摇头,说:“这座桥在彩云港口,还是叫‘彩云桥’吧!”
     百姓们虽然听从了姚贵的意见,但他们从此称姚贵为“姚善士”,用这种方式来肯定他的为人。
     名臣周忱(1381—1453)担任江南巡抚后,听说了姚贵的义举,就亲自召见了他。本来,长官、长辈可以直呼平民和小辈的名字,但周忱非常敬重姚贵,称姚贵为“姚道人”,意思是,姚贵是个有道之士,也就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后来姚贵活到了六十八岁,在当时也算比较长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