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门潘氏尽“富贵”
时间:2024-10-23
访问量:
苏州人都知道,顾陆朱张是苏州的四大姓,也是四大名门望族。其实,人们到苏州,说起苏州的名门望族,还总会谈及潘家,而且总欢喜问:“是‘贵潘’还是‘富潘’?”清代中晚期以来,苏州就有了“贵潘”和“富潘”之分。两家“潘”分居在平江路的两侧,很早以前就有“苏州两家潘,占城一大半”的说法。
一般来说,“贵潘”是指以潘世恩为代表的一支,这一支明末清初从徽州迁来。300多年来,这支潘姓人才辈出。之所以称“贵”,主要是因为潘世恩和潘祖荫二人“贵不可言”。平江路钮家巷的巷口就是状元宰相潘世恩的故居。自乾隆年间开始,潘家子弟中共有状元1人、探花2人,另有进士18人、举人36名。其中数潘世恩最为荣耀。
有人统计过,清朝历代享有最高荣誉的官员里面,活着加到“太傅”荣衔的极少;“重宴琼林”(意思是进士于考中后满60周年,重逢原科,即同一干支之年开考,由礼部奏准,与新科进士同赴恩荣宴)的有34人;殿试第一又做到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的有十几人,这3项只有潘世恩全部兼有。潘世恩24岁就状元及第,后来做过十几年上书房总师傅,是所谓的“天子门生,门生天子”。潘世恩享年85岁,为乾、嘉、道、咸四朝元老,清朝近300年官场,潘世恩堪称“福气第一”。关于潘世恩,还有一段有趣的轶事。
潘世恩从小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他十几岁就中了秀才,20岁刚出头又中了举人。这年,朝廷开科考状元。潘世恩上京赶考,一天中午,他路过一座高山,突然乌云密布,雷声大作,不一会,下起了倾盆大雨。潘世恩进山洞避雨,雨过以后,又重新上路。他走出洞口,发现洞口边有个大水塘,水塘里墨黑一团,全是蚂蚁,成千上万只在水面上垂死挣扎。潘世恩不觉动了恻隐之心,想救救蚂蚁。于是,他找来了一把稻草,丢进水塘,让蚂蚁爬在稻草上,再将稻草拉到岸边,让蚂蚁爬上岸来。这样,淹在水塘里的蚂蚁都救上来了。蚂蚁虽是小小的动物,但也有灵性,对潘世恩十分感激,围着他爬了两圈,才结队而去。
潘世恩进京应考,考毕,主考官看了他的考卷,觉得文章做得十分出色,字也写得龙飞凤舞,在考生中是少有的,可以录取为第一名。但看到他的名字时,发现问题了。原来,潘世恩写“潘”字时习惯性地少了“番”上的一撇,他认为这样写可以体现出有田,有水,又有米。主考官却认为是个错字,这怎么能取第一名呢?主考官将潘世恩叫去,潘世恩跪在地上。主考官将试卷扔在地上质问,“潘”字为何会少一撇?
潘世恩只怪自己粗心大意,心里十分懊恼。正当他后悔不已时,他突然发现“潘”字写得不错呀。
于是,他对主考官说道:“禀大人,这考卷上的‘潘’字没写错,请大人再看。”
主考官接过考卷一看,咦,“潘”字确实没有写错。他心想,可能是自己年龄大了,老眼昏花的,刚才看错了,就说道:“不错最好,卷子放在这里吧。”
潘世恩故居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现为苏州状元博物馆。历史上,苏州亦是状元之城,共出了51名状元。
再说“富潘”,与“贵潘”宅第相较,“江南第一豪宅”的“富潘”宅院老址“礼耕堂”也有着难得的幽雅静谧。门楼砖雕、滴水檐、回廊、骑马楼……轿厅、门厅、大厅及三进楼厅,一共五落六进,东到徐家弄,西抵平江路,后门可通到混堂巷,占地6700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落是有些故事的。屋宇都为木梁架结构,高大敞亮,峻严大气。传统结合自然的风味,在一片民居之中,造就了神秘而尊贵的气质。
“富潘”的祖上可追溯到明初。先祖潘留孙,原是金陵人氏,明朝洪武初年曾任京城的兵马司都指挥使。从迁到苏州后的第九代潘颖昌开始,“富潘”就奠下了基业。潘颖昌,号麟兆,康熙年间人。他幼年的时候,就听从他父亲的吩咐,开始学习生意,投身于商海。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家族生意蒸蒸日上,成为殷实之家。“富潘”经营的货物主要为丝绸、药材、茶叶等,东北辽沈和华北一带都遍布他们的踪影,在那里设有商号。鼎盛的时候,“富潘”的生意遍及国内,甚至走出国门。


一般来说,“贵潘”是指以潘世恩为代表的一支,这一支明末清初从徽州迁来。300多年来,这支潘姓人才辈出。之所以称“贵”,主要是因为潘世恩和潘祖荫二人“贵不可言”。平江路钮家巷的巷口就是状元宰相潘世恩的故居。自乾隆年间开始,潘家子弟中共有状元1人、探花2人,另有进士18人、举人36名。其中数潘世恩最为荣耀。
有人统计过,清朝历代享有最高荣誉的官员里面,活着加到“太傅”荣衔的极少;“重宴琼林”(意思是进士于考中后满60周年,重逢原科,即同一干支之年开考,由礼部奏准,与新科进士同赴恩荣宴)的有34人;殿试第一又做到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的有十几人,这3项只有潘世恩全部兼有。潘世恩24岁就状元及第,后来做过十几年上书房总师傅,是所谓的“天子门生,门生天子”。潘世恩享年85岁,为乾、嘉、道、咸四朝元老,清朝近300年官场,潘世恩堪称“福气第一”。关于潘世恩,还有一段有趣的轶事。
潘世恩从小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他十几岁就中了秀才,20岁刚出头又中了举人。这年,朝廷开科考状元。潘世恩上京赶考,一天中午,他路过一座高山,突然乌云密布,雷声大作,不一会,下起了倾盆大雨。潘世恩进山洞避雨,雨过以后,又重新上路。他走出洞口,发现洞口边有个大水塘,水塘里墨黑一团,全是蚂蚁,成千上万只在水面上垂死挣扎。潘世恩不觉动了恻隐之心,想救救蚂蚁。于是,他找来了一把稻草,丢进水塘,让蚂蚁爬在稻草上,再将稻草拉到岸边,让蚂蚁爬上岸来。这样,淹在水塘里的蚂蚁都救上来了。蚂蚁虽是小小的动物,但也有灵性,对潘世恩十分感激,围着他爬了两圈,才结队而去。
潘世恩进京应考,考毕,主考官看了他的考卷,觉得文章做得十分出色,字也写得龙飞凤舞,在考生中是少有的,可以录取为第一名。但看到他的名字时,发现问题了。原来,潘世恩写“潘”字时习惯性地少了“番”上的一撇,他认为这样写可以体现出有田,有水,又有米。主考官却认为是个错字,这怎么能取第一名呢?主考官将潘世恩叫去,潘世恩跪在地上。主考官将试卷扔在地上质问,“潘”字为何会少一撇?
潘世恩只怪自己粗心大意,心里十分懊恼。正当他后悔不已时,他突然发现“潘”字写得不错呀。
于是,他对主考官说道:“禀大人,这考卷上的‘潘’字没写错,请大人再看。”
主考官接过考卷一看,咦,“潘”字确实没有写错。他心想,可能是自己年龄大了,老眼昏花的,刚才看错了,就说道:“不错最好,卷子放在这里吧。”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潘世恩写“潘”字,上面确实没有一撇。卷子掷在地上,地上正好有几只蚂蚁,那蚂蚁极通灵性,为报潘世恩的救命之恩,立即有一只蚂蚁爬到卷子上,斜蹲在“米”字上面。这样,潘字就不缺一撇了,主考官将卷子送给皇上审阅,那只蚂蚁虽已风干掉下,但痕迹仍留在纸上,和写的一撇一模一样。皇上阅卷以后,也认为潘世恩文章做得好,字也写得好,就录取为状元。
而潘世恩呢,原来居住在苏州玄妙观西之海红坊,相传他在高中状元后,有一次皇帝召见,问及家居何处,他一时惶恐误说成了“苏州玄妙观东”,一言既出,为避“欺君之嫌”,潘世恩急命家人速购观东宅第,于是买下钮家巷凤池园西部作为“状元府第”,大厅匾额题“留余堂”。潘世恩居家尽孝13年,在“留余堂”遍读群书,研究学问。平时,他在处理完政务后还勤于著文赋诗,堪称是位学术有成的状元宰相。
潘世恩的孙子潘祖荫23岁探花及第,历任刑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要职,加太子太保荣衔。太平军起义时,左宗棠是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因倨傲暴躁而得罪了权贵,被群臣弹劾。当时朝廷内外一片喊杀之声,只有时任大理寺少卿的潘祖荫竭力反对,他为左宗棠据理力争,说道:“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句话至今脍炙人口。从潘世恩高中进士到潘祖荫去世,整整120年,潘家一直都处在全盛时期。潘世恩故居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现为苏州状元博物馆。历史上,苏州亦是状元之城,共出了51名状元。
再说“富潘”,与“贵潘”宅第相较,“江南第一豪宅”的“富潘”宅院老址“礼耕堂”也有着难得的幽雅静谧。门楼砖雕、滴水檐、回廊、骑马楼……轿厅、门厅、大厅及三进楼厅,一共五落六进,东到徐家弄,西抵平江路,后门可通到混堂巷,占地6700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落是有些故事的。屋宇都为木梁架结构,高大敞亮,峻严大气。传统结合自然的风味,在一片民居之中,造就了神秘而尊贵的气质。
“富潘”的祖上可追溯到明初。先祖潘留孙,原是金陵人氏,明朝洪武初年曾任京城的兵马司都指挥使。从迁到苏州后的第九代潘颖昌开始,“富潘”就奠下了基业。潘颖昌,号麟兆,康熙年间人。他幼年的时候,就听从他父亲的吩咐,开始学习生意,投身于商海。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家族生意蒸蒸日上,成为殷实之家。“富潘”经营的货物主要为丝绸、药材、茶叶等,东北辽沈和华北一带都遍布他们的踪影,在那里设有商号。鼎盛的时候,“富潘”的生意遍及国内,甚至走出国门。
其实,在潘麟兆之前,“富潘”一族就已经从齐门外移居到城内了,在大儒巷安了家,就是现在的“端善堂”,所以,通常说的“大儒巷潘家”,指的就是“富潘”。到潘麟兆这一代,潘家就在平江路的卫道观前建造了自己的宅第,这就是著名的礼耕堂。它始建于康熙末,后来传到其孙潘文起手中时,又有所增扩。这处建筑是“富潘”所有宅第中面积最大的,建造也是最考究的。之后,“富潘”族人依靠经商而积聚雄厚财力,各自在苏州城内大量购地置业。据“富潘”后人回忆,除礼耕堂之外,“富潘”还有13所大宅院,大多在城东,如大儒巷、悬桥巷、丁香巷、大柳枝巷、东花桥巷、大新桥巷、白塔子巷(今白塔东路)等处都有,同时,还建起了家族义庄,在苏州城外置办了多达1200余亩的大片义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