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 
血色浪漫“白丁香”
时间:2024-10-24 访问量:
     丁香巷,是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一条小巷。巷子并不起眼,可是,每一个在平江路上闲逛而一不小心拐进这条巷子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那首《雨巷》,也都期盼着在那“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可以“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此花娇媚却又易谢,在古代诗人词家的笔下,丁香便成了伤春和引愁之物。当然,据考证,彼时诗人戴望舒并没有来过苏州的这条丁香巷。丁香巷,早在明代苏州人王鏊编撰的《(正德)姑苏志》中就有记载。而这个巷子名字的由来,民间却流传着好几种说法。
     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相传这个巷子里原来有一株大丁香树,时间久了人们不记得巷子原来的名字了,就索性把这条路叫作了丁香巷。范君博(1897—1976)在《吴门坊巷待 吟》一书中有《丁香巷》记载:“巷曲无尘好踏歌,浅愁残醉两婆娑。儿家自是风流歇,尚恶丁香紫色多。”
     另一种说法,说这里是因为北宋年间曾做过宰相的苏州人丁谓得名的。丁谓是个天才式的人物,机敏聪颖,相传有“书过目辄不忘”的能力,几千字的文章,他读一遍便能背诵。他多才多艺,天象占卜、琴棋书画、诗词音律,无不通晓。丁谓当年官做得很大,最得意时还被皇帝封为了“晋国公”,一时风光无限。可是,恰恰是这样一位天才式的人物,却是宋代历史上的一位奸臣。“溜须拍马”的故事也和他有关。相传丁谓年少时顽劣异常,多亏有一位姓郁的老先生对他严加管教,使他的学习得以进步,才有了以后的高官俸禄。但后来丁谓为官奸佞专权,导致北宋朝政混乱,国力日衰,被后人称为“五毒宰相”。据《吴县志》记载,丁谓应该是住在濂溪坊附近的丁家巷,民间所谓丁谓住在丁香巷,百姓们都想用巷子里古丁香树的浓香来掩去丁谓留下的恶名之臭的流传,大抵是讹传吧。
     关于丁香巷,实际还有一个“血色浪漫”的故事。相传从这条雨巷里曾经走出过一位果敢坚毅的巾帼英雄,她不似戴望舒笔下那丁香般可人芬芳,却有着江南女子坚毅如水的性格和一段抹不去的“血色浪漫”。
     据说是1910年春天的一个清晨,一个小婴儿被丢弃在丁香巷圣约翰教堂附近,修女白美丽收养了孩子,取名为“白丁香”。一听这“丁香”二字的发音,软软糯糯的,仿佛带着小女儿家的娇羞。小时候的丁香读书极为刻苦,15岁便进了东吴大学学习生物和代数,并秘密加入了共产党。在这里,她遇见了进步青年“阿乐”乐于泓。1932年4月,两人在上海结婚,随即丁香被派往北平参加秘密会议。9月,丁香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白美丽两次去南京探监,试图说服白丁香,要她写一个忏悔录,并说:“你只要在忏悔录上写个名字,我就救你出来。”但丁香坚决不肯。12月,丁香在南京的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23岁,牺牲前已有了3个月的身孕。丁香牺牲后,丈夫乐于泓悲伤至极,雨夜兼程赶往南京,在丁香就义处立下了“情眷眷,唯将不息斗争,兼人劳作,鞠躬尽瘁,偿汝遗愿”的誓言。
     时间久远,丁香巷里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早就随着历史的风烟几经更替、无从考证了,唯一留下的应该是人们对于英雄儿女永久的怀念和家乡历史亘古不变的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