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 
结“逃社”耻事新朝
时间:2024-10-24 访问量:
     在平望运河畔的唐家湖有个古风庄,庄主叶继武,是九江大使叶仲宾九世孙,为人慷慨有大节,轻财好施,温厚靖深,笃于友谊,人们把他比作战国时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的孟尝君。清军入关后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居住在芦墟汾湖边,后在平望唐家湖北岸筑了一个庄园取名“古风庄”。
     有一天,有两人来到了古风庄,是铜罗人吴振远、吴宗潜兄弟俩,他们是参加吴昜抗清义军失败后到这里避难的。叶继武与这兄弟二人一见如故,收留了他们,一起在古风庄吟诗饮酒,好不风雅。
     清顺治七年(1650)秋天,吴江周围的文人相继成立了“慎交社”“同声社”等文学社团,叶继武与吴氏兄弟商量后决定也成立一个诗社,这诗社与其他的诗社不同,有着政治倾向性,以“眷怀故明,耻事新朝”为宗旨,社名“惊隐诗社”,也称“逃社”,含有反清复明之意。惊隐诗社成立后经常在古风庄聚会。自此,三吴高士都把唐家湖称为武陵和柴桑,四方宾客至无虚日,特别是每年五月初五祀爱国诗人屈原,九月初九祀隐士陶渊明,入社成员先后近五十人,社员集中一起,作诗赋词持续不倦。所作诗歌在歌吟山水之中,带有浓厚的眷念故国之情和不满新朝之恨,多数作品感情激昂、格调明快。惊隐诗社始于顺治庚寅(1650),终于康熙甲辰(1664)。诸君子乐志林泉,跌荡文酒,角巾野服,啸歌于五湖三泖之间。但在康熙三年(1664),惊隐诗社遭到了灭顶之灾。此事源于社员潘柽章、吴炎,他们因为南浔“明史案”牵连,被朝廷杀害。
     潘柽章、吴炎都是平望溪港人,两人情趣相投,结成莫逆之交,如影随形。清顺治四年(1647)的一天,因吴炎家有丧事,潘柽章前往吊唁。在溪港观物草庐相聚间,两人一起饮酒论诗,从《春秋》《诗经》谈起,一直谈到明代的文人志士,潘柽章说要效仿司马迁、班固,编一本明史,吴炎也正有此意,于是两人相约合撰一部《明史记》。潘柽章、吴炎参加了惊隐诗社,并利用诗社频繁相聚,《明史记》也有了较大进展。可是,清康熙二年(1663),正当潘柽章等的《明史记》将成稿时,清大兴“文字狱”,受南浔“明史案”牵连,两人被杀。两人遇难后,顾炎武作文赋诗哀悼他们,诗句:“一代文章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
     自此,惊隐诗社的活动也停止了。然而不少诗社社员在历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思想家顾炎武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书画家、文学家归庄,诗文以反对清朝统治、富有民族气节之作为主体,质朴明畅、直抒胸臆。文学家陈忱晚年作《水浒后传》,为他“白发孤灯续旧篇”之作,于书中寄寓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憧憬恢复之心。天文历算学家王锡阐,与梅文鼎、薛凤祚并称为一时历法名家。另有两个戴笠:吴江人戴笠是历史学家,著有记述明末农民起义的史书;杭州戴笠是诗人和医学家,著治痘之书,比英国早了一百余年。
     惊隐诗社的成员,在中国近代学术事业上起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