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秋霸图渔舟唱
浒墅关是一个有王者之气的地方。原本是水乡荒郊,偏偏就和历史上许多帝王逸事真真假假地纠缠在了一起,让往来的舟客旅人路经此地,平添了多少烟水苍茫、古今兴衰之慨。
【鸟瞰浒墅关新貌/朱宏】
先秦时,吴国一意进取中原、北上争霸的雄主夫差落败了,卧薪尝胆的越国君主勾践赢得了最终胜利。公元前473年,夫差兵败国亡,逃到了浒墅关境内的秦余杭山(即今阳山)。东汉赵晔应该是有感于兴衰无凭,在《吴越春秋》中对这一幕做了生动的描绘:“吴王率群臣遁去,昼驰夜走,三日三夕,达于秦余杭山。胸中愁忧,目视茫茫,行步猖狂,腹馁口饥,顾得生稻而食之,伏地而饮水。”一代霸主竟落得如此狼狈,最终被勾践葬在了阳山。在浒墅关旧志中,建制沿革一开头就讲此地原名虎疁,是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得吴王剑,派人马掘阖闾墓,有一只蹲守其上的白虎逃逸至此而得名。到了唐代,为了回避李氏先祖李虎的名讳,于是把第一个“虎”字改成了“浒”;到了五代吴越立国,因要回避吴越王钱镠的名讳,第二个“疁”字又被改成了“墅”。而在民间,老百姓直接把“浒”念成“许”。有一个关于乾隆皇帝下江南至此错读字的故事流传甚广。清代乾隆帝和他的祖父康熙帝多次下江南沿运河经过浒墅关,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民间“乾隆下江南”的故事却与史实大相径庭;更有意思的是,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明代的正德皇帝也子虚乌有地下了回江南。在昔日江南水乡,民间曾有一种“夜航船”,大抵行程耗时一个晚上,夕发朝至。船上空间狭小,人员拥挤,再加上水面风波晃动,往往坐船的人难以入眠,在这样的时刻,历史风云都被演绎成了渔樵闲话,就很能理解了。
二、榷关冰鉴国计堂
明宣德四年(1429),“浒墅”这个地名后面开始多了一个“关”字。其实,明清两朝设的钞关,是当时中央设在地方的税务机构,民国年间裁撤。
明代实行海禁。京杭大运河是全国商品流通的主干河道,运河沿线从北至南设立的钞关依次为:崇文门(北京)、河西务(清代移往天津)、临清、淮安、扬州、浒墅(苏州城北)、北新(杭州)。万历年间,运河七关商税共计约31万两,天启年间约为42万两,约占全国八大钞关税收总额的90%。陆续建立起来的八大钞关,其中七个位于京杭大运河沿线,可见大运河在明清时期对于国家财税收入的重要性。之后作为朝廷的制度性机构,钞关经过了反复停设、改进再设的发展历程,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稳定的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由于钞关职位的特殊性,对于贪腐的风险防范就显得格外重要,由户部遣派的钞关主事早期基本上一年一换,延至清代,主持关务的职位逐渐由清廷内务府派出的苏州织造官员兼任。尽管人们总是习惯于对这些来去匆匆的榷使们的操守持有怀疑态度,然而明清两代的榷关主事也不乏可圈可点的品行和功业。主事们在构建公署居所时,每每在照壁或堂名上以“水鉴”“冰玉”自惕,时刻告诫自己振衣自浣,廉谨自持。
明正德六年(1511),主事于范重修大堂,名曰“国计”,同时写了一篇《国计堂记》以明志,记里说“凡水陆场务,所榷者皆为国家计也。至于算商舟,则以部职主之,盖利重课多,又计之大者也。余作分司堂,因以国计名焉”,既任国职,当为国士,“处己以公而廉,待人以明而恕”。而在浒墅建钞关之后,大量的社会公益事业常常都由钞关主事来推动,诸如修桥筑堤、办学慈善等。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明嘉靖九年(15 30)在任上捐资助学、建文正书院的方鹏以及万历二十二年(1594)在任上拿出结余银两加筑堤防的董汉儒。清顺治十七年(1660),主事李继白还力推书籍过关免税,这一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州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书籍的刊发流通地。
【浒墅关大运河--货船运输忙/伊志明】
三、万里帆樯投一水
道光七年(1827),时任苏州织造兼理浒墅关税务的文祥在由其主持重修的关志序言里讲到浒墅关时,有一段意气风发的话:“自前明设立钞关,历四百载以来,衿领闽浙,控引江淮,商贾之所骈凑,帆舶之所攒萃,岁输税有定额。关之民比屋连甍,街衢阗噎,䌖贿云屯,阓鳞次,诚东南之管键,川涂之吭嗌,商旅之渊薮,津梁之雄巨也。”大体意思是,浒墅关自明朝建立,历经40 0 余年,控制着福建、浙江、江淮等地的税收,商贾船舶云集,每年纳税有定额,百姓聚居, 房屋鳞次,街道热闹,成为东南的要津。应该说,由于钞关的设置,从运河往来南北的各式船只无论是过关通行还是沿岸停泊,都极大地促进了浒墅关运河两岸市面的繁华。
【浒墅关运河畔新居/伊志明】
浒墅钞关还有一个颇具特色的地方是其在河道上设的是浮桥关卡,既是关又是桥,所谓“关口巨舟也,关以桥启闭”。在苏州评弹《三笑》故事中,解元唐伯虎因秋香三笑留情追佳人。他从虎丘山塘上船,经枫桥到浒墅关,遇到晚上放关,被误认为是跟着华府大船的备用便船而蒙混了过去。旧时有丰富人生阅历的说书先生每说及此,都能将开关解锁的过程交代得十分详尽。
【水路运输大动脉/伊志明】
四、昌阁风桅寄飞觞
上面所讲到的浮桥,还是浒墅关历史上被广为激赏的“虎疁八咏”之一“浮桥夜月”的景观所在。乾隆年间,苏城官员林良铨寓居浒墅,他经常和本地士人酬答雅集,于是由他首唱的《虎疁八咏》组诗,得到了众多士人的次韵相和。林良铨还把集诗拿去给当时的诗坛领袖沈德潜看,请他作序。遗憾的是后来好像就再也没有人读到过这些诗,不过好在八咏的题目都被保存了下来,由此成为浒墅关八景的名称,为后人所向往,代有追索、续咏之举。这八咏分别是:文阁风帆、南河榆荫、渔庄夕照、龙华晚钟、管山春眺、白荡菱歌、浮桥夜月和秦余积雪。值得一提的是“文阁风帆”一景,乾隆皇帝登临文昌阁时,也曾有感于阁外水面宽阔的运河以及运河里络绎不绝的桅船,遂将此景品题为“昌阁风桅”,景点也据此而改称。
【文昌阁秋色/陈连火】
时至今日,生长、生活于斯的新老浒墅关人不仅依然对“虎疁八咏”所代表的“过去的美好”怀有留恋和想象,还正以自身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着更加美好的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