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阁风桅领八景
时间:2024-10-23
访问量:
文昌阁,位于浒墅关运河西岸、兴贤桥南。明万历年间,浒墅名士张宏德、张宏谟、张宏祚三兄弟以浒墅河水直泻导致人文不盛为由,捐资开放生河以纡
水势,取土筑基,建阁于上,以奉文昌帝君,所以叫文昌阁。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帝第六次南巡经过浒墅关时曾“登镇南文昌阁”,当时乾隆帝还在此接受、翻看了江苏士子进奉的诗册。据时任江苏学政谢墉记载,乾隆帝登上文昌阁,“凭高见运河风桅成林,诸船南北往来频频,风帆相鼓,落帆相靠泊于董堤,仅显桅杆于岸边”,就说了“昌阁风桅”四个字。而原先也是在乾隆年间,岭南诗人林良铨侨寓浒墅时,曾与当地文士唱和“虎疁八咏”,当时与此对应的景咏为“文阁风帆”。如今既然万岁爷开了金口,自此“昌阁风桅”就成了浒墅八景的第一景。
文昌阁东临运河水,西倚阳山,三面为月牙河水环抱,有“水晶盘里拥青螺”的美誉。清代诗人朱天成有《同吕旭升文昌阁登眺》描摹当时风景:“凭高舒望眼,落日满秋山。白草荒原外,青松古寺间。鸥轻狎浪去,鸟倦逐云还。此际皆欢笑,为君一破颜。”太平天国时期,文昌阁曾为太平军行辕,扼守苏州城的北大门营垒,四周增筑城墙。后历史上文昌阁几度重修,现阁丘高十米多。其中太平军营垒遗址,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昌阁风桅”外,最早由文士题咏,后来被当地人普遍认同的其他七景分别是:“龙华晚钟”,指的是位于八都九图的龙华寺晨钟暮鼓,余音袅袅;“浮桥夜月”,指的是明清钞关晚上闭关时浮桥上行人上下塘往来赏月的情形;“渔庄夕照”,指的是在原庵桥头的渔庄处,晚归的舣舟掩映在斜阳下的场景;“南河榆荫”,南河是指运河西岸的竹青塘支河,曾经桑榆成片,绿荫苍然,有“鸣凤坊”的美称;“白荡菱歌”,指的是位于浒墅关南运河西岸三里的白荡,盛产白菱,“四角壳薄而坚实”;“管山春眺”,指的是管山(今名观山)形似狻猊,昔日“郡城仕女相约踏春,登巅眺望”的情形;“秦余积雪”,指的是秦余杭山(阳山别名)寒冬山巅积雪的情形。
过去的浒墅八景,由于历史变迁,和今天的运河两岸场景已有了很大变化,但不断发展的时代生活,必将打造出更多经典的美丽风景。
水势,取土筑基,建阁于上,以奉文昌帝君,所以叫文昌阁。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帝第六次南巡经过浒墅关时曾“登镇南文昌阁”,当时乾隆帝还在此接受、翻看了江苏士子进奉的诗册。据时任江苏学政谢墉记载,乾隆帝登上文昌阁,“凭高见运河风桅成林,诸船南北往来频频,风帆相鼓,落帆相靠泊于董堤,仅显桅杆于岸边”,就说了“昌阁风桅”四个字。而原先也是在乾隆年间,岭南诗人林良铨侨寓浒墅时,曾与当地文士唱和“虎疁八咏”,当时与此对应的景咏为“文阁风帆”。如今既然万岁爷开了金口,自此“昌阁风桅”就成了浒墅八景的第一景。
文昌阁东临运河水,西倚阳山,三面为月牙河水环抱,有“水晶盘里拥青螺”的美誉。清代诗人朱天成有《同吕旭升文昌阁登眺》描摹当时风景:“凭高舒望眼,落日满秋山。白草荒原外,青松古寺间。鸥轻狎浪去,鸟倦逐云还。此际皆欢笑,为君一破颜。”太平天国时期,文昌阁曾为太平军行辕,扼守苏州城的北大门营垒,四周增筑城墙。后历史上文昌阁几度重修,现阁丘高十米多。其中太平军营垒遗址,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昌阁风桅”外,最早由文士题咏,后来被当地人普遍认同的其他七景分别是:“龙华晚钟”,指的是位于八都九图的龙华寺晨钟暮鼓,余音袅袅;“浮桥夜月”,指的是明清钞关晚上闭关时浮桥上行人上下塘往来赏月的情形;“渔庄夕照”,指的是在原庵桥头的渔庄处,晚归的舣舟掩映在斜阳下的场景;“南河榆荫”,南河是指运河西岸的竹青塘支河,曾经桑榆成片,绿荫苍然,有“鸣凤坊”的美称;“白荡菱歌”,指的是位于浒墅关南运河西岸三里的白荡,盛产白菱,“四角壳薄而坚实”;“管山春眺”,指的是管山(今名观山)形似狻猊,昔日“郡城仕女相约踏春,登巅眺望”的情形;“秦余积雪”,指的是秦余杭山(阳山别名)寒冬山巅积雪的情形。
过去的浒墅八景,由于历史变迁,和今天的运河两岸场景已有了很大变化,但不断发展的时代生活,必将打造出更多经典的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