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祠祭白龙母
时间:2024-10-23
访问量:
浒墅关一带过去一直有关于白龙的民间信仰和传说,当地曾建有多处白龙祠庙,尤以阳山脚下的龙母庙被认为祈雨、求子最为灵验。
南宋绍兴年间大旱,果木枯死,苏州郡守就曾率民跪拜至龙母庙以祈雨,应验,奏赐灵济庙额,奏封龙母为显应夫人。这既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龙图腾文化的反映,也和当地特产的一种“白泥”有一定关联。
关于白龙的传说由来已久。《采风类记》上记载了一个感人的传说,说秦朝有一位以捕鱼为生的温老太,曾在山涧里捡到过一个如斗般大的蛋,拿回去放在瓦缶中,不久蛋破了,孵化出一条小龙,于是老太就抚养着这条龙。有一次老太无意中抓到龙尾,龙就跑掉了。但没几年小龙又回来了,像孩子依恋母亲般陪伴着老太。后来老太去世了,小龙就簇拥起波浪,推动着河沙,为老太建起一座坟。
在道光年间的《浒墅关志》“杂记”中,说曾有一个叫陶弼的人坐船游吴中,经过阳山时,看到河面上有两条鲤鱼出水嬉戏。陶弼正看得入神,旁边有一位老者提醒他说,这应该是有龙在水里经过并且在打斗,赶紧避让为上。陶弼听从了老者的劝告,不一会,风雨骤至,雷电交加,把他方才乘坐的船给打翻了,而陶弼得以幸免。
今人张金水还整理有白龙娘娘的传说,宋代胡伟所作白龙庙碑也有此记载。说苏州城西三十里外有座灵济庙,又名澄照寺,庙内供奉着龙母娘娘像。相传,当地有一位姓缪的姑娘,精于女红,善植花果,因为喝了阳山上的泉水而有了身孕,被父母逐出家门后,她就沿街乞讨,后来在河边产下一条小白龙。缪姑娘看到自己生的是一条小白龙便受惊吓而亡。小白龙见母亲已逝,也就飞腾离去。当地老百姓厚葬了缪姑娘,后人称之为“龙母冢”。

南宋绍兴年间大旱,果木枯死,苏州郡守就曾率民跪拜至龙母庙以祈雨,应验,奏赐灵济庙额,奏封龙母为显应夫人。这既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龙图腾文化的反映,也和当地特产的一种“白泥”有一定关联。
关于白龙的传说由来已久。《采风类记》上记载了一个感人的传说,说秦朝有一位以捕鱼为生的温老太,曾在山涧里捡到过一个如斗般大的蛋,拿回去放在瓦缶中,不久蛋破了,孵化出一条小龙,于是老太就抚养着这条龙。有一次老太无意中抓到龙尾,龙就跑掉了。但没几年小龙又回来了,像孩子依恋母亲般陪伴着老太。后来老太去世了,小龙就簇拥起波浪,推动着河沙,为老太建起一座坟。
在道光年间的《浒墅关志》“杂记”中,说曾有一个叫陶弼的人坐船游吴中,经过阳山时,看到河面上有两条鲤鱼出水嬉戏。陶弼正看得入神,旁边有一位老者提醒他说,这应该是有龙在水里经过并且在打斗,赶紧避让为上。陶弼听从了老者的劝告,不一会,风雨骤至,雷电交加,把他方才乘坐的船给打翻了,而陶弼得以幸免。
今人张金水还整理有白龙娘娘的传说,宋代胡伟所作白龙庙碑也有此记载。说苏州城西三十里外有座灵济庙,又名澄照寺,庙内供奉着龙母娘娘像。相传,当地有一位姓缪的姑娘,精于女红,善植花果,因为喝了阳山上的泉水而有了身孕,被父母逐出家门后,她就沿街乞讨,后来在河边产下一条小白龙。缪姑娘看到自己生的是一条小白龙便受惊吓而亡。小白龙见母亲已逝,也就飞腾离去。当地老百姓厚葬了缪姑娘,后人称之为“龙母冢”。
之后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小白龙要回来看望生母。在这前后十天中,天气特别寒冷,烟雨迷雾,有时也会看到龙形隐显在众山之上,接着暴风大雨,树木摇曳,山沟里水急直泻,百姓都说是小白龙回来探望母亲了。有一年三月三,一位白衣老人在京口(今镇江)坐船,说要到苏州阳山去省亲,船走了一天,天已经黑下来,也只行了数十里路。白衣老人嫌船行得慢,就自己来操舵,叫船家去睡觉。等到天将明,船家醒来大吃一惊,船已到苏州,一夜工夫,船已行了三百六十里。然后,船家看到白衣老人登岸后走进龙母娘娘庙内。船家跟着进去,却不见了老人,只看到庙堂正中端坐着龙母娘娘像,案桌前放着船钱。当船家把钱放入袋内时,天气突然大变,雷雨大作。船家很惊异,忙问庙里的和尚,才知道是白龙归家看望生母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