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 
顾元庆“山房十友”
时间:2024-10-23 访问量:
     明代中期,阳山大石坞出了一位名士,此人就是自号大石山人的顾元庆。顾元庆(1487—1565),字大有,出身于埭川顾氏。该家族世居黄埭,为当地望族。顾元庆曾祖顾约曾在淮扬为官,后封朝议大夫。祖父顾琼,例授七品散官。
     父顾岩,为人倜傥不群,后入赘阳山李氏,徙居通安里。顾元庆是顾岩的第二个儿子,和其他六个兄弟喜好财产经营不同,顾元庆从小就爱好读书,长于治学。他师从吴中大儒都穆。有一年,正在朝廷任要职的东山人王鏊载酒到大石山游玩,年少的顾元庆躲在竹林间窥探,被王鏊发现,叫他到跟前以文试之。王鏊看中其为文优美,并且相貌清朗不凡,就将自己的幼妹许配给他,这样,年少的顾元庆就成了王鏊妹夫。
     顾元庆对大石山一带着意尤多,移居阳山大石山下(即今戈家坞),称自己居住的地方为“顾家青山”,在大石山左麓。山中有胜迹八处,曰拜石轩、毛竹磴、招隐桥、宜晚屏、玉尘涧、青松宅、杨梅冈、款云亭,他还为这八景作了诗,并撰了文。
     顾元庆对金石法书也很有兴趣。顾元庆的老师、著名学者都穆家中所藏碑刻之丰甲于东南,“尝录其文,悉加品题,题为《金薤琳琅》,凡数十卷”,但也以不得《瘗鹤铭》为恨。明正德十二年(1517)冬,顾元庆为此特意“放舟京口,冒雪渡江”,终于在山石之下寻找到《瘗鹤铭》原石,亲拓回来,并辑古今以来关于《瘗鹤铭》的相关文献,撰成《瘗鹤铭考》一书。这样,世人得以借此了解《瘗鹤铭》的前因后果。
     在顾元庆的大石山房中,珍藏着十件他最喜欢的器物,被他称为“十友”。嘉靖十八年(1539)秋天,顾元庆按照这十件器物画了图谱,依次撰写了说明和赞语,成《大石山房十友谱》一卷,刊刻以传。据其记载,从年少到白头,这十件器物他一直带在身边,“须臾不可脱离”,可见他对这十件器物的珍视。可见,这十件器物与顾元庆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非一般东西可比。那么,是什么物件让顾元庆如此钟情,呼之为自己的十友呢?
     它们是:端友(石屏)、陶友(古陶器)、谈友(玉麈)、梦友(湘竹榻)、狎友(鹭瓢)、直友(铁如意)、节友(紫箫)、老友(方竹杖)、清友(玉磬)、默友(银潢砚)。
     所谓端友,实际上是一块高二尺有余、宽一尺三寸的小石屏,石屏上前后两面画的竹和诗篇都是北宋名家苏东坡的亲笔手迹,价值不可估量。而石屏端直竖立,所以称之为端友。
     所谓陶友,是一个小口扁腹,可容二升酒,旁有长一寸左右的管嘴的陶瓷器皿,既不像酒杯又不像酒壶,但提起即可斟酌,十分方便,所以称之为陶友。
     所谓谈友,是一根柄长尺许的玉尘,玉尘类似于直管如意,它上结鬃尾之毛,主要用于驱蚊。与客人对面交谈,手持玉尘,据说蚊蚋不敢靠近,所以称呼它为谈友。
     所谓梦友,顾名思义,跟梦有关,就是床榻。但这床榻主要用湘妃竹制作,高一尺二寸,长七尺有奇,横如长之半周,所以十分奇特。顾元庆曾经偃卧其上,寤寐中如在潇湘洞庭之野,所以呼之为梦友。
     所谓狎友,指的是形状像鹭鸟的水瓢,腹大如拳,但其瓢柄拗缩如鹭鸟的颈状,柄下有一洞眼,引满水后,吸之有如鹭鸟之声。有客到来,亲近狎昵不相猜疑,所以称之为狎友。
     所谓直友,是一杆铁质如意,长二尺有奇,上有银错,或隐或现,但它却是宋代宣和年间旧物,平时放在山房里,提醒世人以刚自持,故称之为直友。
     所谓节友,是一杆紫色箫管,光福邓尉所产,上有九个竹节,吹奏有奇特之声,所以称之为节友。
     所谓老友,其实是一根竹制拐杖,上有九节,其高不过七尺。顾元庆暮年喜欢出游,探奇历怪,多靠竹杖相扶,所以称之为老友。
     所谓清友,是一块股宽三寸、长尺余的玉磬编钟,把它悬挂在书斋之中,有客来访,谈及人间不平世事,主人就敲击玉磬编钟,让它发出清亮之声,以此来
清净自己的双耳,所以称之为清友。
     所谓默友,是一方银潢砚台,南所翁所遗,原来是胜国袁伯长的旧物,背有伯长题“碧落银潢”四字。顾元庆曾使用过,挥洒温润,玄默可爱,所以称之为
默友。
     明代中后期,吴中文人颇爱收藏和鉴赏,注重文房清玩等器物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与同道好友共赏秘藏,吟诗作跋,是其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元庆的《大石山房十友谱》为我们研究当时吴中文人风尚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顾元庆生性旷达,在其生前,就在大石山麓建造生圹(墓地),丝毫不以生死为讳。嘉靖四十四年(1565),顾元庆病逝,享年七十九岁。在其逝世前,就多次告诫子孙,不要厚葬,只要“棺仅庇骸,椁可容棺”即可。真可谓是一代真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