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生计百姓家
时间:2024-10-23
访问量:
浒墅关,作为江南运河上的活码头、大码头,农商并及,店作密集,在衣食住行等诸多生活日常方面,既有和运河生态密切关联之处,也不乏别具特色的风味。
从浒墅关到苏州城运河上有轮船航班的历史,据史料至少可以上推到1931年。当时有商办利浒轮船,每日开苏,来往6次。同时仍然保留着传统航船3艘,每日开苏1次。后来当地人吴树德(1913—1983)也进入这一行当从事经营,将火轮三缸机改为汽轮船并挂拖驳,增大运客量,自浒关下塘龙华桥埠开出,经十里亭、枫桥至广济桥停泊上岸,全程27华里,时间为1小时20分,轮船票价1角整。吴树德将这一轮船班取“上(状)元”“出门迎财”等好口彩起名叫作“元元班”。
又有浒关共和村人王水根(1919—1968),自小孤贫,10岁就随人学做橹工,后入赘王姓。1945年后,在浒关上塘南街朱顺兴橹店(店主朱小黑)内作头制橹。由于王水根制作精细,橹板走水“出趟”,深受船户青睐,“王橹匠”名声也就在当地及周边传了开来。1956年,在手工业改造走合作化道路时期,王水根加入浒关造船生产合作社,并担任橹作部作头(即制作负责人),同时兼造船社监事主任。
浒墅关本地还有不少品牌效应高、深受当地人青睐的美食。比方说原籍湖北省大冶县的石大有(1913—1982)开的馄饨店。他6岁时随母来到苏州,投靠在观前察院场口开馄饨店的叔父石大才,13岁时就继承了叔父手艺,独当一面。17岁开始,他最早是挑“骆驼担”营生,后于1934年在浒墅关下塘街53号租房开设石永泰馄饨店,不久因经营成功买下租房,浒墅关当地人也叫它“小花园”馄饨店。馄饨店的特色小吃是五色汤圆、大小鸡肉馄饨,同时还兼营阳春面,营业时间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石永泰的馄饨从皮子到馅,五色汤圆从糯米磨粉到馅心配制,全是自家手工制作,食材讲究,口感好。因为手艺娴熟,大小馄饨皮看似随手赶制,却都有十分一致的规格,大馄饨皮子1两可做12张,小馄饨皮子1两可做28张。小馄饨皮子极薄,平摊在报纸上甚至可以看清底下的字,下入锅,很快就氽上水面,一只只充开如灯笼状,老吃客们就管它叫“灯笼馄饨”。
此外还有祖籍武进横林的周根生(1924—1992)师傅,从小到浒墅关南天兴饭馆学厨艺,因肯下苦功又用心,学得了烧、炒、焖、爆、炸、烩、蒸制等一整套的好厨艺,名气在当地也越来越响。当地人尚记得1947年曾有人到南天兴饭馆上门刁难,点了一道菜“灯笼豆腐”,说如果做不出就要砸桌子、摘店牌,周根生坦然应付,反问来者不善的吃客:“灯笼豆腐有大、小之分,要吃哪一种?”反将了一军。气势就此弱下来的吃客就含糊说要大灯笼。周根生将整板豆腐均分四方,挖空后加入葱姜肉馅夹心等,加工后的一方方豆腐就像一盏盏灯笼,前来寻衅的吃客最后只得吃瘪买单。这件事后来在浒墅关广泛流传,周师傅的名声也更加响亮。1959年11月,周根生还在于浒墅关举办的吴县技术能手现场会中,获得“烹调能手”称号。
从浒墅关到苏州城运河上有轮船航班的历史,据史料至少可以上推到1931年。当时有商办利浒轮船,每日开苏,来往6次。同时仍然保留着传统航船3艘,每日开苏1次。后来当地人吴树德(1913—1983)也进入这一行当从事经营,将火轮三缸机改为汽轮船并挂拖驳,增大运客量,自浒关下塘龙华桥埠开出,经十里亭、枫桥至广济桥停泊上岸,全程27华里,时间为1小时20分,轮船票价1角整。吴树德将这一轮船班取“上(状)元”“出门迎财”等好口彩起名叫作“元元班”。
又有浒关共和村人王水根(1919—1968),自小孤贫,10岁就随人学做橹工,后入赘王姓。1945年后,在浒关上塘南街朱顺兴橹店(店主朱小黑)内作头制橹。由于王水根制作精细,橹板走水“出趟”,深受船户青睐,“王橹匠”名声也就在当地及周边传了开来。1956年,在手工业改造走合作化道路时期,王水根加入浒关造船生产合作社,并担任橹作部作头(即制作负责人),同时兼造船社监事主任。
浒墅关本地还有不少品牌效应高、深受当地人青睐的美食。比方说原籍湖北省大冶县的石大有(1913—1982)开的馄饨店。他6岁时随母来到苏州,投靠在观前察院场口开馄饨店的叔父石大才,13岁时就继承了叔父手艺,独当一面。17岁开始,他最早是挑“骆驼担”营生,后于1934年在浒墅关下塘街53号租房开设石永泰馄饨店,不久因经营成功买下租房,浒墅关当地人也叫它“小花园”馄饨店。馄饨店的特色小吃是五色汤圆、大小鸡肉馄饨,同时还兼营阳春面,营业时间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石永泰的馄饨从皮子到馅,五色汤圆从糯米磨粉到馅心配制,全是自家手工制作,食材讲究,口感好。因为手艺娴熟,大小馄饨皮看似随手赶制,却都有十分一致的规格,大馄饨皮子1两可做12张,小馄饨皮子1两可做28张。小馄饨皮子极薄,平摊在报纸上甚至可以看清底下的字,下入锅,很快就氽上水面,一只只充开如灯笼状,老吃客们就管它叫“灯笼馄饨”。
此外还有祖籍武进横林的周根生(1924—1992)师傅,从小到浒墅关南天兴饭馆学厨艺,因肯下苦功又用心,学得了烧、炒、焖、爆、炸、烩、蒸制等一整套的好厨艺,名气在当地也越来越响。当地人尚记得1947年曾有人到南天兴饭馆上门刁难,点了一道菜“灯笼豆腐”,说如果做不出就要砸桌子、摘店牌,周根生坦然应付,反问来者不善的吃客:“灯笼豆腐有大、小之分,要吃哪一种?”反将了一军。气势就此弱下来的吃客就含糊说要大灯笼。周根生将整板豆腐均分四方,挖空后加入葱姜肉馅夹心等,加工后的一方方豆腐就像一盏盏灯笼,前来寻衅的吃客最后只得吃瘪买单。这件事后来在浒墅关广泛流传,周师傅的名声也更加响亮。1959年11月,周根生还在于浒墅关举办的吴县技术能手现场会中,获得“烹调能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