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 

一、星桥飞架挽舟之路

   

宝带桥,是大运河沿线现存最长、桥孔最多、结构最轻巧的连拱古石桥。宝带桥以桥代堤,沟通陆路。53孔设计既有利于太湖洪水宣泄,又保证了运河航道稳定。如同玉带般的长桥横卧在大运河西侧,构成了桥浮于水的独特运河景观。宝带桥位于苏州古城南大运河西侧,横跨澹台湖东出口,南北走向,与运河平行。桥全长316. 8米,面宽4.1米,53孔薄墩连拱。北端引道23.4米,南端引道43.06米。桥堍呈喇叭形,下端宽6.1米。桥南有青石狮一对,桥北存青石狮一只 以及石碑亭和石塔各一座。桥南北堍本该各有石狮一对,如今还剩3只,据说都是1956 年修缮宝带桥时从河底打捞上来的。桥面两侧均施锁口石压沿,中间横铺条石,规格大小不一。桥两侧金刚墙均用侧塘石叠砌,立面呈倒梯形。桥体用料以花岗石为主,间有青石和武康石。细看宝带桥,当中的3个孔特别巨大,能走船,剩余的小孔却并不是平均分配在两端。从最高的中孔向两边看,一边仅有14孔,另一边却有38孔。

 

  

  【运河上的宝带/金燕萍】

 宝带桥始建于816年,竣工于819年。当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开启了江浙一带的漕运之路,然而京杭大运河流经苏州城南七八里处,有三四百米的缺口,使得拉船的纤夫无法通行,寒冬腊月甚至要涉水拉纤。澹台湖,是太湖水流向运河与吴淞江出海口的主要通道,自然也不能“填土作堤以为挽舟之路”。有文献记载,唐元和年间,苏州刺史王仲舒为保证漕运顺畅,决定造桥代道,在澹台湖上修筑长桥作为纤道。为了筹措建桥资金,王仲舒带头捐献了一条据说是御赐的玉质宝带。当地豪绅深受感动,纷纷慷慨解囊,很快解决了建桥资金。为纪念这位刺史的义举,苏州百姓遂将此桥命名为“宝带桥”。

   

  【古桥晨雾/殷启民】

   宝带桥始建于816年,竣工于819年。当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开启了江浙一带的漕运之路,然而京杭大运河流经苏州城南七八里处,有三四百米的缺口,使得拉船的纤夫无法通行,寒冬腊月甚至要涉水拉纤。澹台湖,是太湖水流向运河与吴淞江出海口的主要通道,自然也不能“填土作堤以为挽舟之路”。有文献记载,唐元和年间,苏州刺史王仲舒为保证漕运顺畅,决定造桥代道,在澹台湖上修筑长桥作为纤道。为了筹措建桥资金,王仲舒带头捐献了一条据说是御赐的玉质宝带。当地豪绅深受感动,纷纷慷慨解囊,很快解决了建桥资金。为纪念这位刺史的义举,苏州百姓遂将此桥命名为“宝带桥”

   

  【晚霞映照宝带桥/王建男】

   

二、五十三孔水工典范

 

  苏州古地为水域泽国,直到9世纪初,苏州城南仍是一片河湖沼泽。河湖不分,不仅陆路不通,船只往来也因风大浪急常遭覆溺。于是,王仲舒在运河西侧修筑塘堤阻挡风浪,同时在澹台湖与运河的交汇处建造宝带桥。

关于澹台湖的得名,和孔子有关。澹台灭明是孔子学生七十二圣贤中的一位,是春秋时鲁国人,由于长得丑,不得老夫子的重视。于是远走他乡,来到苏州结庐修学,让老夫子后悔曾经以貌取人。成语“人不可貌相”也是由此而来。相传今天的澹台湖就是当年结庐的土地下陷而成。

宝带桥的中孔较大,方便行船,有效地宣泄澹台湖水,使大运河苏州段水源充沛、航道稳定、运输通畅,对大运河漕运起到了重要作用。

宝带桥的建造凝聚了我国古代造桥匠师的聪明才智,具有独特的科学技术价值。宝带桥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的河网区域,表土层松且厚,为防止桥基下沉,宝带桥采用了软地基加固法,尤其是密打的木桩,不仅起到挤密土体的作用,而且与桩本身的桩尖阻力一起,共同承受上部荷载。在设计营造上,宝带桥采用的这种建造方法,叫“柔性墩”。柔性墩增加了桥墩的可靠性。河底密密麻麻的木桩顶部安置有基石。安放桥墩,将拱券石的下端嵌在墩上预留的沟槽里, 一步步将上部结构的重量传到木桩密布的地基上,这样,桥体在常年的流水冲刷中也依然安然无恙。这个设计既减轻了桥身的自重,又减少了阻水面积,利于宣泄洪水。同时,与柔性墩相互补,宝带桥结合使用了刚性墩的营造手法。将桥从北起的第27个桥墩修建得比其他各墩更结实,以其自重来抵抗来自单向的水平推力,防止一端拱券倒塌,波及另一端的其他各孔。

宝带桥的营造体现了古代造桥匠师对结构力学的认识深度,是桥梁史上的杰出范例。

  

三、长桥十里吴中第一


  “宝带桥头水满矶,小舟双桨暮渔归”,宝带桥与大运河及澹台湖融为一体,构成了运河沿线独特的文化景观。2014年6月,宝带桥作为大运河重要遗产点之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6月,宝带桥荣获“江苏最美运河地标”称号。

   

  【霞中一舟/李孝祥】

   

  桥北堍有建于1872年的花岗岩石碑亭一座,亭畔与刚性墩西侧各有宋代石塔一座,这些建筑物与宝带桥融为一体。其实,宝带桥建成之后,数次被毁,又数次重修,可谓磨难重重。初时是木构桥梁,到元代后以石易木。南宋和明清时期都曾重建,道光年间林则徐还曾主持过一次桥身修缮。近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毁坏,是英国洋枪队头目戈登在同治二年(1863)为了镇压太平军,下令拆去宝带桥中间的大孔,致使连锁倒塌26孔。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也曾炸毁过桥南端的6孔。一座宝带桥,几经兴废,承载了苏州城的历史,镌刻下苏州人的记忆。

从远处望去,狭长如带、多孔连续的宝带桥如苍龙浮水,似长虹卧波,它与西边澹台湖和桥东大运河,以及远山近水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运河沿线独特的画面。这座初为纤夫而建的宝带桥,千年来成为苏州的文学意象和文化符号。曾有诗云:“瑶台失落凤头钗,玉带卧水映碧苔。待到中秋明月夜,五十三孔照影来。”描绘了宝带桥串起53个“月亮”,与天上明月争辉的奇观。据说,当年苏州人中秋吃完月饼,下一个重要节目就是相约到宝带桥赏“宝带串月”的美景。

   

  【守望运/殷启民】

京杭大运河在澹台湖分为东和南两路,向东一路擦过独墅湖,再转向南汇入镬底潭。独墅湖因宋朝时期的一次大地震而形成,镬底潭出了斜塘就鲜为人知了。而宝带桥作为大运河苏州段

水工文化的典范,代表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克服万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与乐观的浪漫主义情怀。

如今,宝带桥西南侧,一座吴中博物馆拔地而起,成为姑苏城南的网红打卡胜地。与跨越京杭大运河的澹台湖大桥遥遥相望,博物馆拥有70 00多件文物藏品,其中不少是与宝带桥相关的。而目前正在建设的宝带桥— 澹台湖核心展示园作为大运河苏州段国家文化公园,总规划面积105万平方米,建成之后将形成姑苏繁华、宝带平澜、金鱼戏水等5大功能主题区,充分展示运河文化、吴地文明以及水乡特色。而计划建设的国家方志馆江南分馆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选址位于吴中博物馆东侧。建成后,将集中展示江南地区历年来的地方志、年鉴、地情书等,成为研究江南文化史料最全的地方志、年鉴、地情书中心。

“印公豪敚苏公物,飞作吴中第一桥”,乾隆皇帝偏爱的宝带桥就这样横卧在大运河上。“生憎宝带桥头水,半入吴江半太湖”,元代薛兰英《苏台竹枝词》中的句子是对宝带桥地形的形象描绘,运河从宝带桥穿过,一端流向上海,最终汇入大海,一端向吴江流去,连接浙江。

何处是江南?姑苏城悠悠运河水流淌之处,便是江南。伫立宝带桥头,长虹卧波,我们看到的是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以及中华文脉的延续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