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泊船狂歌
时间:2024-10-24
访问量:
明末清初,在江南的抗清斗争中,出现了一位少年英雄——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华亭(今属上海)人。天资聪颖,五岁读经史,七岁能诗文,十四岁跟着父辈参加抗清斗争,十七岁被捕殉节,名垂青史。
夏完淳的父亲叫夏允彝,为江南名士,品德高尚。夏完淳深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夏允彝出游远方,常把夏完淳带在身边,让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英雄豪杰。夏完淳拜父亲好友陈子龙为老师,又受到复社领袖张溥的影响,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熏陶。公元1645年,清军进攻江南,少年夏完淳跟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等人在江南起兵抗清,兵败后,夏允彝投水殉节。随后,夏完淳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昜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
在血与火的斗争生活中,夏完淳写了不少慷慨悲壮、表现民族气节的诗篇曲赋。虽然人生短暂,但他在明末清初的文坛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光辉。
宝带桥头泊,狂歌问酒家。吴江天入水,震泽晓生霞。
细缆迎风急,轻帆带雨斜。沧茫不可接,何处问灵槎?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华亭(今属上海)人。天资聪颖,五岁读经史,七岁能诗文,十四岁跟着父辈参加抗清斗争,十七岁被捕殉节,名垂青史。
夏完淳的父亲叫夏允彝,为江南名士,品德高尚。夏完淳深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夏允彝出游远方,常把夏完淳带在身边,让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英雄豪杰。夏完淳拜父亲好友陈子龙为老师,又受到复社领袖张溥的影响,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熏陶。公元1645年,清军进攻江南,少年夏完淳跟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等人在江南起兵抗清,兵败后,夏允彝投水殉节。随后,夏完淳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昜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
在血与火的斗争生活中,夏完淳写了不少慷慨悲壮、表现民族气节的诗篇曲赋。虽然人生短暂,但他在明末清初的文坛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光辉。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参加江南抗清斗争遭到挫折后,夏完淳坐着小船来到宝带桥,写下了一首五言律诗《宝带桥》,诗中这样写道:
细缆迎风急,轻帆带雨斜。沧茫不可接,何处问灵槎?
风声潇潇,雨点飘飘,此时此刻,少年英雄泊船宝带桥头,独自狂歌,独饮酒家,心情十分苍凉。首联“泊”“狂”几个字可见诗人以舟为家慷慨悲歌,表达出抗清复明的心志。颔联写景,水天一色,浩渺无际,境界壮阔。颈联写停泊不久又在风雨中启行,“细缆迎风急,轻帆带雨斜”既是写舟行所遇所见所感,又暗喻当时反清受挫后局势的紧张急迫。尾联两句写诗人伫立船头怅然问叹,眼前是一派苍茫烟波,何处是自己的驻留之地?“灵槎”是指能乘往天河的船筏,诗人慨叹自己不能够乘槎而去,表达一种惆怅心绪。全诗景象阔大,气势奔放,慷慨悲壮而又清新明朗,令人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