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埋身剑池下
时间:2024-10-23
访问量:
春秋后期,吴国出了位励精图治、开创霸业的国王,叫阖闾。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一次率军攻打越国的战斗中受了伤,不久去世,被葬在了虎丘山下。有关这段历史,《越绝书》等古籍多有记载。阖闾的儿子夫差为建造阖闾墓,征调了十万民夫,用大象运土石,穿土凿池,积壤为丘,历时3年才竣工。因为阖闾生前酷爱宝剑,所以下葬时就陪葬了“扁诸”“鱼肠”等3000柄名剑。葬后第三天,墓上出现了一只白色的老虎,于是人们把这个墓称为了“虎丘”。又因为陪葬品中有许多宝剑,所以阖闾墓又被后世为“剑冢”,而入口的水池被称为“剑池”。剑池形状南面稍宽而北面略窄,模样也颇像一口平放着的宝剑。
在古代,名剑不但是作战的利器,也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后来许多皇帝、国王都动过这些宝剑的脑筋,包括越王勾践、秦始皇嬴政、东吴大帝孙权等。他们组织了挖墓活动,据说陪葬的宝剑已经被他们挖掉了。但也有人说,因为宝剑在水下,很难挖,所以并没有被挖走。
时间到了明代正德七年(1512)正月,“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和他的老师王鏊等人到虎丘游玩。当时剑池水干掉了,大家都去看阖闾墓。于是,他们把这次经历写了下来,刻在了剑池的石壁上。
闻讯赶来的长洲县令吾翕等地方官员认为,这是先王圣贤的坟墓,如果擅自惊动,可能会招来劫数。于是他们派人用石头重新封砌了墓穴洞口,也通过摩崖石刻进行了记录。
在古代,名剑不但是作战的利器,也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后来许多皇帝、国王都动过这些宝剑的脑筋,包括越王勾践、秦始皇嬴政、东吴大帝孙权等。他们组织了挖墓活动,据说陪葬的宝剑已经被他们挖掉了。但也有人说,因为宝剑在水下,很难挖,所以并没有被挖走。
时间到了明代正德七年(1512)正月,“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和他的老师王鏊等人到虎丘游玩。当时剑池水干掉了,大家都去看阖闾墓。于是,他们把这次经历写了下来,刻在了剑池的石壁上。
闻讯赶来的长洲县令吾翕等地方官员认为,这是先王圣贤的坟墓,如果擅自惊动,可能会招来劫数。于是他们派人用石头重新封砌了墓穴洞口,也通过摩崖石刻进行了记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剑池抽干了几次。一次是1955年疏浚,结果发现了剑池最北面的洞穴。维修人员想挖掘,报告打到中央人民政府,被周恩来总理劝阻。1978年10月,剑池水抽干后,有人用手摸出洞穴北端底部石板的厚度为16—18厘米。
2008年6月,剑池进行清淤,阖闾墓穴洞口又一次展现了出来。洞穴的深度有6米多,高度却有三四米,宽度足够两个人并排行走,因此,整个洞穴给人的感觉并不压抑。沿着一脚高一脚低的地面走到最北面,洞穴的高度陡然增加,头顶像是一口竖井。整个洞穴的结构就这么简单:最北面是一口竖井,竖井下就是一条南北向的横巷。
洞穴最北面的石板像井壁一样,挡住了人们的去路。这些石板一共6块。下面4块都是横放的,宽度都在1米多,高度从0.5米到0.9米不等。其中最底下的那块颜色跟山壁相仿,应该是虎丘山的“土产”;而另外3块都是青石,表面并不光滑,只是经过了初步的加工。最上面的2块石头也是青石,其中上面那块像井盖一样覆盖着,下面那块则一角搭在下面的青石上,另一角悬空。
有专家认为,从形式来看,这是一种洞室墓,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墓葬形式一致。因此,青石的背后很可能就是沉睡了2500多年的吴王阖闾。但要打开这些青石,很可能惊动洞穴上方本已倾斜的国保单位虎丘塔,这个责任是谁也承担不了的,所以目前看来是不可能的。
洞穴最北面的石板像井壁一样,挡住了人们的去路。这些石板一共6块。下面4块都是横放的,宽度都在1米多,高度从0.5米到0.9米不等。其中最底下的那块颜色跟山壁相仿,应该是虎丘山的“土产”;而另外3块都是青石,表面并不光滑,只是经过了初步的加工。最上面的2块石头也是青石,其中上面那块像井盖一样覆盖着,下面那块则一角搭在下面的青石上,另一角悬空。
有专家认为,从形式来看,这是一种洞室墓,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墓葬形式一致。因此,青石的背后很可能就是沉睡了2500多年的吴王阖闾。但要打开这些青石,很可能惊动洞穴上方本已倾斜的国保单位虎丘塔,这个责任是谁也承担不了的,所以目前看来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