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 
生公讲经石点头
时间:2024-10-23 访问量:
     虎丘山上有许多奇特的石头,比如千人石、试剑石、枕石等。千人石因为可以待上千人而得名。传说当年夫差为了防止阖闾墓因内部构造泄密而被盗,将修墓的民夫杀在千人石上,民夫们的血渗入石头,让石头变成了暗红色。不过这个传说并没有科学根据,千人石之所以呈暗红色,是因为岩石中含有大量的肉红色正长石,以及岩石中的铁质氧化。
     除上面提到的奇石外,虎丘塔东南面、千人石东北面、白莲池西面还有一块奇特的石头,它背后的摩崖上,刻着唐代书法家李阳冰写的4个篆体大字“生公讲台”,告诉大家,这块奇石的名字就叫“生公讲台”。
     这里说的生公,指的是晋代至南北朝时期的高僧竺道生(355—434)。他原姓魏,巨鹿(今属河北)人。他酷爱佛法,自幼就出家为僧。因师父竺法汰来自天竺(古印度),他就跟着改姓竺。人们根据他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尊称他为生公。
     竺道生15岁就登坛讲法,20岁接受僧侣的最高戒律“具足戒”。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要求不是一般的高。根据《四分律》,比丘的“具足戒”有250条,比丘尼的“具足戒”更达348条之多。
     后来生公上庐山隐居,一住就是7年。他饮溪水,吃蔬果,终日在山林中沉思钻研,寻求自己的心志。7年后他离开庐山,游历长安,随大师鸠摩罗什受业,关中一带僧众都说他神悟非常。
    为进一步推广佛法,生公来到南朝宋的京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居住在青园寺里。大家听说生公是一位名德大师,都去拜访他。生公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所以不但普通百姓,就是皇帝也非常敬重他,经常请他说法讲道。
     生公潜心研究《大般涅槃经》,参悟到其中的奥妙,得出“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推断。可这样的学说受到了佛教其他派别的抨击。于是朝廷里的大官向皇帝奏了一本,说生公讲的是邪教。皇帝听信谗言,下令把生公赶出京城。南朝宋元嘉五年(428),生公流浪到苏州,在虎丘山千人石那里讲法。苏州人听说生公的大名,纷纷前来听讲。不到10天工夫,每次讲座的听众就已达数百名。后来听众更多,千人石上密密麻麻坐满了人,因此人们又把千人石称为“千人坐”。
     苏州的官员听说后,很紧张,怕得罪皇帝和朝中的大官,就贴出布告,不准信徒听生公讲经,说违反者要关进牢房,还派衙役到现场监视。这样,信众们一个也不敢再去听经,千人石上只留下一块块垫坐的石头。
     生公并没有因此灰心。他不管现场有没有听众,依然每天准时在千人石那里讲经。说来也奇怪,他开讲的时候,百鸟都停在树枝上,停止了鸣叫,安静地听着;白莲池的池水也会微微泛起波浪,似乎听得很开心;更想不到的是,那些垫坐的石头,也会不停点头,仿佛是在赞许生公阐述的道理。于是苏州就有了一句老话,叫“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现在,“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已经成为一个成语,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因为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