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 
虎丘泥人载“红楼”
时间:2024-10-23 访问量: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写到,薛蟠从苏州带了两箱东西给母亲和妹妹薛宝钗,其中一箱是从虎丘带回的“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这里写到的泥人儿戏和薛蟠小像,就是虎丘泥人,又称“苏州泥塑”。
     虎丘泥人的创始年代未见确切记载。清朝顾禄《桐桥倚棹录》说,捏像“其法创于唐时杨惠之……今虎丘习此艺者不止一家,而山门内项春江称能手”。
     杨惠之是唐朝的塑像高手,据说是苏州香山人,也有人说他是上方山那边人,是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割草耙泥。但他无师自通,随手抓起几把烂泥,就能捏出个天神天将来,竟然被一些土地庙当宝,请进了庙门。好心人劝他父母,这个小孩子很有天分,但毕竟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塑像还不入流,不如送他到苏州玄妙观去学个画画雕塑的手艺,将来也好靠这个吃饭。杨惠之的父母觉得有道理,就找亲戚朋友借了点钱,送他去学艺了。
     玄妙观的师傅本领高强,杨惠之又心灵手巧、吃苦耐劳,很快就把佛像画得活灵活现,塑像也大有进步。不过,学了几年,杨惠之还是比他的师兄吴道子差一点。
     杨惠之是个不服输的人,决心要超过师兄。可怎么才能超过呢?有一天,师傅偶然间说了一句“道法自然”,他一下子明白了,决定去周游各地,向自然山水和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学习。
     于是他辞别了师傅和师兄,向着名山大川而去。他借宿在寺庙里,用心揣摩菩萨的造像;还来到集市上,观察各种各样的人,看他们的面孔、神情、体态、服装……
为了生存,他为人家捏泥人,换取生活必需品。多数顾客对他捏的泥人挺满意,但也有人觉得不像,不肯付钱,还跟他吵架,说他水平“搭浆”。杨惠之气得把泥人摔成了几块,收摊走人了。
     回到借宿的寺庙,杨惠之开始对着菩萨练习塑像。塑好了还请方丈点评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然后重新捏。他本来想把不成功的塑像摔碎,方丈劝他,不如放在那里,标好序号,以便跟今后做出来的塑像进行对比。就这样,杨惠之不停地练,不停地比。不知道过了多少个日夜,他的塑像越来越好。
     “现在应该可以了!”杨惠之塑了一个真人大小的泥人,悄悄地运到集市上。泥人塑的是一个年轻妇女,挽着一只菜篮,侧身朝外站着,像是在等人。杨惠之自己则躲在一旁暗中观察。
     一个卖青菜的农民看到泥人,连忙问:“要买菜吗?”这时正好一阵横风吹来,泥人似乎摇了一下头。农民说:“不要?不碍事。”于是挑起担子走了。接着,又有好几个卖菜的农民看到泥人后,都问“她”要不要买自己的菜。原来,他们都以为那个泥人是真人了。
  杨惠之高兴得笑了,临近中午的时候,他抱起泥人往借宿的寺庙走去。想不到一路上有人大喊:“强抢民女啰!”杨惠之回头一看,几个差役凶神恶煞似的拿着皮鞭、镣铐,正向他追过来,还有几个好事的百姓,也正赶来看热闹。杨惠之把泥人放在地上,等着大家一看究竟。差役们仔细一看,惊呆了:“什么强抢民女!不就是捏了尊真人一样的泥人吗?”他们只好收起皮鞭、镣铐,悻悻地走了。而看热闹的人们却围着泥人不肯走,纷纷夸杨惠之捏得逼真。
     经过这次“风波”,杨惠之名气越来越响,很快就在全国出名了,有人甚至称他为“塑圣”。他回到苏州,在虎丘山摆摊,继续帮大家捏泥人,帮寺庙做塑像,并收徒授艺,虎丘泥人的技艺就这样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