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窿石移出状元
时间:2024-10-24
访问量:
盘门内城墙和内城河之间原先有座别墅,叫“盘野”,里面有共乐堂、联德堂、茆堂、明月台、拥书楼、墨庄、道院、三清阁、如壶中天、露台等建筑。这座别墅的主人,是宋代苏州状元黄由(1150—1226,字子由)。
关于黄由,苏州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苏州本来是个尚武的地方,老百姓“好剑轻死”,出过项羽的“江东八千子弟”等精兵,陆机、陆云、顾荣等一批强将。但自从南北朝大批北方贵族南渡之后,苏州的风气就逐渐转向崇文。尤其是北宋范仲淹在苏州建府学之后,苏州的读书人越来越多。宋朝又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科举考试中录取的进士数量,比唐朝多了好几倍,人口稠密的苏州自然出了不少进士。
说来奇怪,南宋淳熙六年(1179)起,苏州一带连年大旱。到了淳熙八年(1181),苏州又暴雨倾盆,穹窿山上出现了山洪。洪水“哗哗哗”地直冲而下,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白龙在山上游动。这种情景叫作“出蛟”。山洪不但冲倒了许多大树,还将半山腰一块八仙桌大小的巨石,从西向东冲出了好几里,一直冲到了山脚下。被石头压过的花草,都长时间倒伏在地上。就在这年,黄由进京赶考。黄由从小聪明好学,写文章很有文采,20来岁已经声名远扬。这次赴京考试时,他在试卷开头写道:“天下未尝有难成之事,人主不可无坚忍之心。”当时的皇帝宋孝宗虽然想收复被金国侵占的山河,但又没有足够的实力,只好向金国称侄,割地纳贡,因此心里一直闷闷不乐。读了黄由的试卷,宋孝宗觉得很励志,心里也得到了很大的安慰,于是钦点黄由为状元。消息传到苏州,大家奔走相告,说“穹窿石移,状元归来”应验了。当时的苏州知府韩彦质也兑现承诺,在黄由所住的醋库巷为他立了状元坊。
其实,谶语成真只是个巧合。这谶语的内容和出状元的相同之处,只是两者都很罕见而已。
黄由中了状元以后,在京城和地方做官。他为官清正,关心民情,爱护百姓,受到朝野的称赞。后来他一直当到刑部尚书。告老还乡后,黄由到盘门内买了块地,造了座“盘野”别墅,过起了优游林下的生活。去世后,皇帝赠他“少师”的头衔。
关于黄由,苏州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苏州本来是个尚武的地方,老百姓“好剑轻死”,出过项羽的“江东八千子弟”等精兵,陆机、陆云、顾荣等一批强将。但自从南北朝大批北方贵族南渡之后,苏州的风气就逐渐转向崇文。尤其是北宋范仲淹在苏州建府学之后,苏州的读书人越来越多。宋朝又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科举考试中录取的进士数量,比唐朝多了好几倍,人口稠密的苏州自然出了不少进士。
可不知什么原因,宋朝开国200多年,苏州就是没出过一个文状元。状元虽然也是进士,但是是第一名,含金量不一样。出不了状元,可急坏了苏州的官员和百姓。苏州官员宣布,谁要中了文状元,就给谁立牌坊。
没想到,消息一出,苏州城内外竟然流传起这样一句谶语:“穹窿石移,状元归来。”意思是说,只有穹窿山上的石头移动了,苏州才会出状元。
穹窿山位于苏州城的西南面,是苏州的第一高峰,岩石质地很坚硬,像经过电焊一样地“焊接”在山体上,千百年来都没听说移动过。这谶语如果是真的,那就意味着,苏州是出不了文状元了。说来奇怪,南宋淳熙六年(1179)起,苏州一带连年大旱。到了淳熙八年(1181),苏州又暴雨倾盆,穹窿山上出现了山洪。洪水“哗哗哗”地直冲而下,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白龙在山上游动。这种情景叫作“出蛟”。山洪不但冲倒了许多大树,还将半山腰一块八仙桌大小的巨石,从西向东冲出了好几里,一直冲到了山脚下。被石头压过的花草,都长时间倒伏在地上。就在这年,黄由进京赶考。黄由从小聪明好学,写文章很有文采,20来岁已经声名远扬。这次赴京考试时,他在试卷开头写道:“天下未尝有难成之事,人主不可无坚忍之心。”当时的皇帝宋孝宗虽然想收复被金国侵占的山河,但又没有足够的实力,只好向金国称侄,割地纳贡,因此心里一直闷闷不乐。读了黄由的试卷,宋孝宗觉得很励志,心里也得到了很大的安慰,于是钦点黄由为状元。消息传到苏州,大家奔走相告,说“穹窿石移,状元归来”应验了。当时的苏州知府韩彦质也兑现承诺,在黄由所住的醋库巷为他立了状元坊。
其实,谶语成真只是个巧合。这谶语的内容和出状元的相同之处,只是两者都很罕见而已。
黄由中了状元以后,在京城和地方做官。他为官清正,关心民情,爱护百姓,受到朝野的称赞。后来他一直当到刑部尚书。告老还乡后,黄由到盘门内买了块地,造了座“盘野”别墅,过起了优游林下的生活。去世后,皇帝赠他“少师”的头衔。